歲寒只見此三人
——記張小赧和他的三友企業
白 雪
(全國紡織器材科技信息中心)
一路走,一路碰壁……
1971年,還是文革時期。
臺州市的一座破廟中。
以張小赧為首的24位青年農民,正在熱火朝天地商議著“合作”的細節。打硬股——這無疑是股份合作制企業的濫觴,這24位普通農民怎么也沒想到,他們商議出的合作形式,竟然無意中締造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歷史。
24個人,打硬股,湊起2 250元錢,辦起一家加工衛生香的作坊。時近春節,正是線香銷售旺季,工廠生產紅紅火火。精明能干的推銷員帶上幾瓶當地名產黃巖蜜橘罐頭,便打開了上海、東北等地商場的大門。可干了半年一結帳,利潤幾乎為零,生產難以為繼。張小赧的第一次創業,就這樣無可挽回地失敗了。
第二次創業,是生產一種制革輔料軟皮白油。使出渾身解數,質量也上不去,小制革廠勉強可用,但畢竟用量有限,而大廠無人問津,幾十噸成品堆放在臨時庫房,只好停產。
第三次創業,張小赧生產民用小刀。產品很快問世,可是張小赧連笑都沒有得及,就接到縣公安局發下的通知,說刀具是管制產品,未獲許可不準生產銷售。第三次辦廠又夭折了。
第四次創業,源于張小赧在火車上看到有人用尼龍線織成的網套套在玻璃茶杯外面,即防熱又是裝飾。他馬上想到,如果讓村里婦女們用五光十色的尼龍絲編織成花朵、金魚、小蝦,可以作墜在鑰匙扣上的飾物,市場肯定看好。無奈,當四處托關系、走后門才買到兩噸平價尼龍原料,加工成尼龍絲時,當地“打辦”就以尼龍絲是漁用物質為由全部扣留,還以投機倒把、破壞漁業生產為名,把張小赧關進馬桶間里被蚊子叮了一夜……
張小赧的第四次創業又以失敗告終。
四起四落,已經歷時8載。8年來,希望升起,又迅速泯滅,處處碰壁,一事無成。張小赧,這個淳樸的漢子,卻認定“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古訓,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一次次確立目標,一次次前行,像青松一樣,一身傲骨,挺立在天地間,堅守著創業的夢,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成三次,甚至更多……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敗家子,四面楚歌!
1979年底,一位紡織廠的朋友告訴張小赧,我國紡織業已確定將全部木質紗管改為塑料紗管。一陣狂喜涌上心頭:全國紡織廠幾千家,全部換用塑料紗管,這是多大的商機啊!張小赧馬上行動起來籌辦塑料紗管廠。一方面,由他帶隊,四處學藝,抓緊培訓,一方面,重整旗鼓,籌措資金,買來一臺125A型注塑機。多次試制,新型塑料紗管終于問世,全廠上下,如同過大年一般,人人喜上眉梢?粗着20萬支塑料紗管裝車、出廠,浩浩蕩蕩開往山西、四川,張小赧倍感欣慰。8年了,8年中4次舔嘗失敗的苦澀,這一次,總該成了吧?!然而,等待他的,依舊不是鮮花與掌聲——不到兩個月,用戶帶著損壞的紗管找上門,紗管管頭全部斷裂,20萬支紗管彈指間竟成了廢品,25萬元貨款全部泡湯!
張小赧懵了……
用戶索賠,銀行追貸,職工垂頭喪氣,整個卷橋村輿論嘩然,有人怒罵:“敗家子!這是要坐牢房的!……”
一時間,四面楚歌,第五次創業又陷入危局。
張小赧不愧是張小赧,4次失敗,帶給他的,不單是苦澀,更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幾經摔打生出的堅定。四面楚歌嗎?四面!畢竟還有頭頂的天,和腳下的路可以選擇!最初的慌亂過后,他認定,紗管項目,路子沒錯,只要找出紗管斷頭原因,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在一片諷嘲和咒罵中,他帶領一批職工奔赴山西、四川的棉紡廠,與用戶共同探討紗管斷頭原因,最終找出了癥結所在,原來是塑料配方有誤,致使產品達不到抗震強度。于是,更改配方,又是幾十個日夜的反復試驗,終于生產出合格產品,試用成功,購貨合同紛至沓來,應接不暇。1980年,小小的紗管廠銷售收入達到40.73萬元,是過去四次辦廠各種生產產值總和的兩倍!
罵聲暫時停歇了。
這時的張小赧才算找到辦企業的路。1981年開始,他在廠內提出了“質量第一”的興廠方針,廣招賢才,建章立制。同時,帶領強將,開拓市場。1987年,“三友”(取松竹梅歲寒三友之意)牌紗管注冊成功,銷量迅速上升,很快占有了全國紡織行業1/5的份額。
在業界嶄露頭角后,深知“質量就是生命”的張小赧,又在企業內搞起了轟轟烈烈的改革。從1992年開始,三友先后投資5 000多萬元進行技改,給原有生產設備“大換血”,改進生產工藝,調整產品結構。為打破國有企業經營模式,1995年張小赧將總廠劃分為5個分廠,實行分廠承包經營模式。于是,風言風語又來了,“敗家子”的帽子再一次扣在了張小赧的頭上,曾經四次創業失敗的經歷,重被拿出來翻炒爆料。張小赧一笑了之,認準了想干的事、要干的事,就一門心思地干下去。時間證明一切——技改大獲成功,產品下線合格率從85%提高到98%,開發出新產品200多種,1995年實現產值1.0165億元,一舉突破億元大關!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反哺情,所為哪般?
古訓有云:勿以善小而不為。成功后的張小赧樸實如初,一直恪守著這一準則,他說,“企業要打造優秀品質,企業家也要培養自己優秀的人格。”
2002年7月,在張小赧的倡導下,臺州市慈善總會掛牌成立,三友控股集團作為創始單位,一次性就捐助了100萬元。
峰江至金清的白金線道路狀況一直不佳,幾年下來得不到修繕,張小赧主動掏出近400萬元修繕公路。
臨海市仙人橋有2個學生因貧困面臨輟學,張小赧一直資助他們讀書,其中一個畢業后還回到三友工作,以報資助之恩。
黃巖區的扶貧工程,張小赧一聲不吭地從老黃巖縣扶持至今……
作為人大代表,張小赧喜歡 “挑刺”是出了名的。
在水資源相對短缺的臺州,飲水問題一直是三區老百姓關心的大事。張小赧屢次在市人代會上為民請愿,針對市內三區同水不同價的現象提出議案,要求實行三區同水同價。這一提案最終引起了市供水公司領導的高度重視,后來通過采取“平抑、調整”等措施,逐步縮小了三區用水價格差距。
社會保障與子女入學問題一直是困擾外來務工人員的心病。1999年,張小赧會同12位人大代表,在人代會上慷慨陳詞,提出了《切實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和子女入學問題》的議案。議案迅速得到響應,外來工子女學校在各縣市區相繼建成。
造橋、修路、飲水、用電等等,只要事關民生,不論大小,只要發現有什么不妥,張小赧便會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向有關部門反映。在他十年履職經歷中,為了這些與個人和企業不相干的事,“叫板”過公安、工商、電力等不少部門;因為“挑刺”,不少部門爭相聘請他為行風評議員或監督員,對這些義務性的兼職工作,他也總是來者不拒,忙得不亦樂乎。他說,“大家選我做代表,不是光讓我吃饅頭,舉拳頭的……企業,要凌霜傲雪,經受住社會的考驗,人,也是如此,要為大家做些什么,要能留下些什么才好……”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新跨越,三友三優!
已走過40年風雨征程的三友,是紗管國家、行業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在業界享有“常青樹”的美譽,奠定了“三友”品牌在紡織器材行業中的強勢地位,先后榮獲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全國誠信守法企業、國家二級企業、省3A級誠信納稅企業、中國馳名商標等幾十項榮譽,并于2002年榮膺省“三優”企業(企業優,老板優,產品優)稱號。從“三友”到“三優”,一字之變,濃縮了張小赧在漫漫創業路上的艱辛跨越。
1997年,三友進行首次改制,張小赧提出了“讓職工成為企業股東”的改制思路,將企業資產量化到個人。
1999年,張小赧把退還的400多萬元商業保險款為企業職工辦理了養老保險,在當地首開民營企業為職工買養老保險的先河。后來三友又主動給企業里的外來務工人員辦起養老保險,這在我國非公企業發展史上也不多見。三友員工及其家屬患病,張小赧經常過問、親自慰問,光贊助醫藥費及其他福利基金累計已逾300多萬元。
2001年,三友投資8 000萬元興建塑料產業園區。
2002年,投資1.5億元興建三友國際飯店。
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三友新一輪轉型創新的號角已經吹響。為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三友已全面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促進產業升級和調整,加快經營和管理模式創新,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塑料與模具、摩托車和其他高新技術產業等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發展壯大房地產、海洋運輸和國際貿易等新的四大產業,向新“四強”跨越。
2005年,三友進行二次改制,實施“人才持股”方案,組建股份公司,確立上市目標。
2007年,三友涉足房地產業,初步開發工業、商業和住宅地產近百萬平方米;2009年,進軍海洋運輸業,已擁有萬噸級以上集裝箱貨輪多艘;2010年,三友進入再生資源行業。
目前,三友已發展成為集塑料與模具、摩托車、紡織、酒店、房地產、海洋運輸、進出口貿易、再生資源等行業于一體的國家級企業集團,建有占地500多畝的產業園區,在臺州市主城區建有29層的三友國際貿易中心,在上海浦東建有3萬平方米的生產研發基地,現有資產10億元,員工2 700多人,其中工程技術管理人員300多人,擁有60多件國內國外注冊商標,20多件發明和實用新型技術專利。2010年,銷售收入突破6億元,其中出口1億元以上。
老驥伏櫪的張小赧還在繪就新的藍圖,藍圖之廣,拭目以待……
梅花屢見筆如神,松竹寧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歲寒只見此三人。
|